学术讲座

讲座纪要∣百越地区对多元一体中华文明的贡献

时间:2021年05月24日

浏览:

2021年5月23日19:00点,南京大学考古文物系赵东升副教授在澳门·威斯尼斯wns888入口南光一320为我校考古专业师生带来了一场题为《百越地区对多元一体中华文明的贡献》的讲座。讲座由澳门·威斯尼斯wns888入口历史系副主任张闻捷教授主持,出席讲座的还有魏凯老师、刘翀老师等。

赵老师以认识中原族群和百越族群的关系入手,将核心放在社会复杂化和中原化进程的探讨上,展开了一场精彩绝伦的讲座。

首先谈到中华文明的形成和最早的中国的问题,赵老师列举了中国古史观、西来说、中原中心论、区系类型理论中的满天星斗论、相互作用圈、重瓣花朵论和多元一体格局多种中华文明形成的理论学说,认为林惠祥先生“中国文化盖以上古时华夏系之文化为基本要素,此种文化依次与其他文化接触而吸收之,吸收以后经错综混合而归于融化”的观点是非常超前和敏锐的;又列举安特生、滨田耕作、毕士博、瓦西里耶夫、安志敏、张学海等国内外学者的观点,重点分析了苏秉琦的区系类型理论,对中华文明形成的多种观点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关于最早的国家的问题,赵老师则重点为大家讲述了严文明先生提出的重瓣花朵理论,这个理论将史前文化分为六个区,强调了各个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文明和形式,但这个理论更加强调花心,没有强调融合,引起了更多的讨论。随后又提到二里头、裴李岗、陶寺、石峁等遗址,梳理了最早的中国的争论。关于最早的国家为什么产生于中原的问题,赵老师认为这是一种从血缘到地缘社会的过渡,是中原文化的帝制因素在跨区域地区的出现。

随后赵老师依据史前时期四大民族集团分布示意图为大家大致划分了各个民族集团所在的地理区域,使大家在地理位置上有了基础的了解。关于百越族群的来源问题,依据文献一般有三种意见:一是全为土著说、二是王族属夏族后裔说、三是全为夏族后裔说,赵老师引用《史记》中的记载展开具体论述,探讨了越的源流问题,解答了后世文献中吴越不分的原因。在探讨越之后,赵老师又谈到了上虞及其相关文献资料,得出夏禹氏的扩张促进了百越地区文明化的进程,并使百越族群向北扩张形成马桥文化,马桥文化后来演化为于越文化,于越国就有了夏后氏的族属基础的理论。除了对文献典籍的引用证明,赵老师在这一部分还举例了部分器物来说明环太湖地区考古学文化受到中原地区的影响。

接着赵老师讲授了关于百越周边地区的中原化进程问题的研究。这部分内容分为四个小的部分,分别研究了江淮之间、宁镇-皖南、鄂东南和赣鄱等地区的考古学文化格局。通过在时间空间框架下一系列的研究论证,百越周边地区融入中原的文明化进程更加浅显易懂。

最后一个部分是百越族的贡献问题,赵老师认为物质文化方面包括铜矿资源的发现使用、原始瓷技术的产生扩散、土墩墓的营造等;而精神文化方面则包括航海传统的产生发展、音乐领域的贡献和山水崇拜观念的扩散等。总体来讲百越族群在发展过程中也对中原文化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此次讲座内容丰富,引用了大量文化典籍的内容,借助大量地图和器物说明,条理清晰,逻辑严密,为同学们详细论证了中原文化和百越文化的源流问题及社会复杂化和中原化进程。相信这次讲座之后,同学们一定更加刻苦钻研,取得更大的进步!

(刘晓英 撰稿、摄影)

友情链接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