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生

社會經濟史研究的简短回顾与未来展望

时间:2011年03月25日

浏览:

社會經濟史研究的简短回顾与未来展望

19783月美國經濟史學會會刊Journal of Economic History專輯中,分別由Jonathan HughesJoel MokyrDavid LandesDonald McCloskeyJon CohenRobert ForsterDouglass North等學者回顧與檢討計量史學派(Cliometric School)、馬克思學派(Marxist School)、年鑑學派(Annales School)三類經濟史研究的主要理論與成果。關於上一世紀美國新經濟史(亦即計量歷史學派)的成果與展望,劉翠溶教授已在1975年《美國研究》中,有詳盡的介紹可參考。中國歷史上,20世紀以前可資量化的資料十分缺乏。明清經濟史方面,自從何炳棣的人口研究、蕭公權的19世紀中國鄉村、Dwight Perkins的農業史研究以降,各種專題著作頗富新義,成果豐碩,但主要仍以社會經濟史(Socioeconomic History)為主,從史料中爬梳考證為論述基礎。國人全漢昇、王業鍵、郝延平、劉翠溶、侯繼明、趙岡教授都卓有成就,成一家言。清代經濟史料的量化分析,最有成就並取得豐碩成果的是王業鍵教授過去三十年來所致力整理分析的清代宮中檔糧價資料,其次是劉翠溶、李中清(James Lee)教授利用族譜資料所做的人口史研究。上一世紀較有系統的經濟史料之調查蒐集,以John L. Buck為主的金陵大學農學院、以陶孟和為首的中研院社會科學所及日本滿鐵的中國農村舊慣調查(包括日據台灣)是其中最具代表者。英文著作中,Albert FeuerwerkerG. William SkinnerRamon MyersPhilip HuangThomas Rawski及日本天野元之助、加藤繁、周藤吉之、西嶋定生、佐伯富、田中正俊、斯波義信、濱下武志及其他大量專題作品均是。

大陸學界受馬克思主義影響,長久以來,社會經濟史的研究為其重點。在60年代以來探討中國資本主義萌芽問題時,也整理不少社會經濟史料叢書,如近代農業、手工業、工業史、礦業史、海關史、錢莊史、各類銀行史、物價史、航運史、外貿史、外債史、鐵路史,以及各地碑刻史料、契約文書等資料。前輩學者梁方仲、傅衣凌、彭澤益、吳承明、李文治、嚴中平、章有義、孫毓棠、彭雨新、巫寶三、湯象龍、何廉、方顯廷、宓汝成、聶寶璋、張國輝、汪敬虞、洪煥椿、韋慶遠等,均做了開創性貢獻。而吳承明近年關於中國資本主義發展史與明清至近代國內市場的研究,以及經濟史研究方法論的闡述,頗多創意,在理論上已大大超越了傳統馬克思主義的範疇。西方社會科學界自70年代以來受新馬克思學派的影響,對以往近代化理論、〝西方衝擊 vs. 中國反應〞模式多所批判,對中國〝前近代〞(即Late Imperial China)的研究述作,蔚為一股新潮,主要成員有Joseph EsherickElizabeth PerryPhilip HuangPeter PerdueJames LeeR. B. WongP-E WillTimothy BrookKenneth Pomeranz及近年更多青年學者的作品,不勝枚舉。

年鑑學派的長時段及結合地理環境、歷史事件的整體研究方法,F. BraudelM. BlochLe Roy Ladurie的經典作品一再被引介,這在中國史及台灣史研究方面的影響也日漸顯著。在此不贅述。

自從20世紀中葉以來,西方學界的區域研究(Regional Studies)日漸風行,這對區域經濟史與地域社會研究產生甚大影響。經濟史研究由以W. W. Rostow為代表的階段論(The Stages of Economic Growth)漸走向區域研究,如developeddevelopingunderdeveloped等別類,或如I. Wallerstein所謂的世界體系(world- system)中的coreperipherysemi-periphery的分類法,及所謂的依賴理論(dependency theory- Andre G. Frank ……),或取法於社會人類學家有關鄉村及城市的小社區研究法(如芝加哥學派Robert RedfieldRobert ParkLouis Wirth)。近年日本學界森正夫、岸本美緒等人強調近世中國的〝地域社會〞理論等,中國大陸新一代學者為主的〝華南區域研究〞學派,如David FaureHelen Siu、陳春聲、劉志偉、鄭振滿等。區域經濟史及地域社會文化的研究,漸成為當前主要關注的課題。

(中央研究院 人文社科中心暨近代史研究所 劉石吉)

友情链接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