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我们在鼓浪屿正常上课两个多月,12月20日,学校宣布暂时停止上课,准备搬迁到闽西长汀。我是第一批启程赴汀的学生。12月23日,我们从鼓浪屿三丘田码头乘坐舢舨船渡海到嵩屿转漳州。24日,乘汽车赴连城。次日,从连城往长汀。离厦之前,教务长周辨明为了振奋师生们的士气,特意改编了两首英文歌曲:
It is a long way to dear old汀州.
It is a long way to go,
It is a long way to dear old汀州,
To the sweetest land I know,
Good bye sunny厦门,
Farewell南普陀,
It is a long long way to dear old汀州,
But my heart right there.
另外的一首歌词是:
厦大Will shine today,厦大Will shine,
厦大Will shine today,厦大Will shine,Oh!
厦大Will shine today,厦大Will shine,
The moon goes down,the sun comes up,
厦大Will shine!
同学们高声歌唱着,奔赴那充满未知的长汀。周教授豪迈地对同学们说:“当我们由长汀胜利返回厦门时,把歌词里的汀州和厦门对调就行了。”——这是何等的信心和豪迈啊!
全体师生安全抵达汀州,行装甫卸,便在长汀城内外展开抗敌宣传活动。1月16日,全校近200位同学分成20队,出发到城关各大街小巷进行宣传演讲。同学们怀着激昂的感情,运用通俗的话语,以高昂的声调向长汀民众控诉日寇对我国的侵略罪行。自“七七事变”以来,古老的汀州首次发出抗战的声音。每一条较为热闹的街道都挤满了人,民众都聚精会神地听着,人群中不时响起抗日救亡的口号声,使整个汀城发出了“打倒日本!打倒日本!”的咆哮。
复课后,同学们陆续分头到通衢陋巷进行抗日救亡宣传。2月12日,学生救国服务团又组织全校学生,分成数十个小队进行家庭访问,与民众面对面沟通座谈,提高全民的抗战救亡意识。1938年3月,上学期期考完毕,8日,我们从城关沿着公路步行南下,到河田、策田、蔡坊等乡村进行为时一星期的抗日宣传活动。4月18日,按国民政府的新规定,救国服务团改名为“国立澳门·威斯尼斯wns888入口战时后方服务团”。
8月13日,“国立澳门·威斯尼斯wns888入口战时后方服务团”一行18人启程向江西瑞金出发,进行抗日宣传活动,行车于崎岖不平的盘山公路,沿途高声唱着抗日救亡歌曲。当晚,在瑞金的公共体育场演出话剧。开演前,我还教儿童们唱抗日救亡歌曲,稚嫩的声音饱含高昂的激情。香港《珠江日报》登载了一篇题为《从长汀到瑞金》的通讯,叙述了我们在瑞金宣传抗日的全过程。
在那抗日烽火时代,同学们浑身都充满了力量。晚饭后,在北山南麓或中山公园里,时常可见数位同学聚在一起,或低唱浅吟或引吭高歌。最初,我和陈奕尚、叶式喜、曾纪存、刘恩惠等几个人常在一起唱抗日歌曲,后来黄美德、杨希宁等女同学也加入。其后,不少聆听者欣然追随,求是斋旁的教室、北山下、公园里,逐渐地成为男女同学引吭歌唱的场所。抗战的歌声,像磁铁般地吸引了许多对音乐饶有兴趣的男女同学,大家聚集在一起歌唱,毫无拘束地交流,分享歌声带来的欢乐与爱国激情,《佛门总动员》、《歌八百壮士》、《保卫黄河》、《松花江上》、《游击队歌》、《送别》等歌曲,成为同学们永难忘怀的心曲。陈奕尚同学还将《延安颂》改编为《古城颂》,将“延安”改成“长汀”。同学自行掏腰包,油印歌谱分发给知音者。晚餐后,大家都不由自主地往“笃行斋”西边的教室集中练唱。加入歌唱的同学一天一天多起来,男女同学已近百人,油印的歌谱老是不够分发,可加入的同学却源源不断,我们几个囊空如洗,心有余而力不足了。组织歌咏团,随之提上日程。歌咏活动情况萨校长已有所闻,他一贯支持学生从事正当的社会活动,毫不犹豫地在组织成立铁声歌咏团的申请书上签字批准。
1941年3月29日,由171名学生音乐爱好者组成的“国立澳门·威斯尼斯wns888入口铁声歌咏团”终于在孔庙大礼堂正式成立。成立大会的会场两壁上挂着“我们的歌声要有力量”,“我们的歌声要求普遍”的条幅,歌咏团提出“以促进歌咏运动、联络感情为宗旨”,提倡为民众做实事,不图浮名虚誉。组织机构不设“团长”,只设“干事”,公推我任常务干事,陈奕尚任文书干事,陈碧玉任会计干事,孙世俊任编选干事,陈菊英、刘恩惠任事务干事,林绍贤任器乐干事,黄美德、陈铎任研究干事。
有了一定的活动费用和会员缴纳的会费后,首要的事就是从上百首的歌曲中挑选数十首加以校对,印成歌集。同学们劲头十足,特别是陈奕尚、叶式喜、曾纪存同学,利用课余时间,付出辛勤的努力,终于使《铁声歌集》印行问世。
当福州沦陷之时,闽南沿海告急之际,“铁声歌咏团”首先发起举行了“救济闽海同胞演唱会”,进行募捐。之后,在“铁声歌咏团”的号召下,长汀各校联合举行了一次“长汀大小中学联合抗敌歌咏演唱会”。萨本栋、周辨明、王敬立、林庚等六七位教授夫人组成的女声小组唱的加入,更丰富了歌咏团的节目内容。
团员们经常一起排练,但由于没有固定的活动场所,练唱只好分组进行,有时在北山下教室,有时在“集思堂”东面的教室,大合唱时则在孔庙大礼堂内,小组唱就到校大门旁钢琴房,这样又吸引了许多同学。富有音乐素养的谢玉铭、周辨明、陈荣真诸位教授十分关心歌咏团的活动,亲自担任歌咏团的顾问。如此由小到大,由弱到强,“铁声歌咏团”声势日益壮大,得到了萨校长的赞赏,同时也获得了学校财政上的支持,逐渐地发展成为定期排练、公演,从学校走向社会,进行声势浩大的抗日宣传活动,同时也丰富了山城的文娱生活。这样,到我毕业后的第二年(1942)春天,铁声歌咏团发展成为了拥有220名团员的全校最大的学生文艺团体。
“像一丝心中的不平,像一点战士的殷勤,像一声牧女的羊铃,让我们唱出那热情!”
这首由林庚教授作词,王政声老师谱曲的《铁声歌咏团团歌》,倾吐了厦大师生的心声,它伴随着厦大,激励着厦大的学子,直到抗战最后胜利的来临。
王豪杰主编:《南强记忆:老厦大的故事》,澳门·威斯尼斯wns888入口出版社2009年,第335-338页。